船山区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
助力全区脱贫攻坚
2016年,船山区完成8个贫困村退出、4070名贫困人口脱贫,易地扶贫建设集中安置点41个、安置群众1923人,超年度计划149.7%;为贫困户量体裁衣式制定帮扶项目2189个,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近1500元,退出的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;通过产业培育脱贫1983人、就业创业脱贫1109人、社会保障脱贫1980人、社会事业帮扶脱贫1939人、重大项目带动脱贫1581人。自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以来,船山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、现代文旅、都市农业等主导产业,不断培育壮大贫困村产业,不仅让贫困户脱了贫,还在全区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新布局。
实帮扶 产业招引是助力脱贫的关键 村民家门口就业凭勤劳脱贫
梓桐村位于船山区永河现代农业园规划区域内,距离河沙镇场镇15公里,辖6个村民小组,农业人口370户1056人,耕地面积937亩,全村地貌为高山丘陵型,属典型山地村,贫困人口73户158人,贫困发生率15%, 2016年脱贫贫困户13户33人,被确定为省定扶贫重点村,是今年验收成功退出脱贫村之一的村庄。
记者从船山区扶贫移民局获悉,该村紧扣“整村推进”的思路,借助永河园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招引持续发力,村庄发生了很大变化:基础设施齐全了、公共服务完善了,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也已初具规模。
记者在梓桐村第一书记向云斌口中得到证实:“梓桐村,一是依托‘永河现代农业园’,整村流转水田318亩融入“万亩莲藕”基地,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增收渠道;二是引进广西博途公司,在即将动工建设的梓桐沟中型水库周边打造“十里荷画”核心景区,大力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;三是引进业主,租赁山地160亩,建立黑山羊养殖基地,成立专合组织,健全利益联结机制,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。”据统计,借助“十里荷画”、保护森林、生态环境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,全村实现年土地流转收益30余万元,30余人实现就近务工就业,月劳务收入超过2000元。
强突破 盘活生产要素形成资源叠加 贫困户入专合实现生产销售
为早日实现全区脱贫目标,船山区大力整合农村土地资源、林木资源等,采取存量折股、增量配股、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,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、土地股权化,盘活各种生产要素,形成资源叠加效应,提高资源利用率。这一扶贫举措在河沙镇赤岩沟村推行取得成效。
河沙镇赤岩沟村,村集体有27口山坪塘、2个小二型水库,2个小二型水库原承包出去,合同到期后,由村“两委”收回使用权,聚合全村水利资源,成立了养殖专合组织自行经营。该村将27口山坪塘、2个小二型水库由各组管理,每组推荐1名社员代表入股,分组负责管护,股份平均分配到全村村民。
“今年,股份分红还在村集体账目上,我们村将根据村民意见来分配、使用。”该村第一书记许俊介绍,“扶贫帮扶上,一方面以帮扶部门资金、专项扶贫资金为基础,对贫困户进行种苗补助,另一方面则是鼓励贫困户自行发展生产。”
赤岩沟村贫困户何山虎告诉记者,在扶贫部门和干部的帮助下,2016年,他入股养殖专合创业养鸡、养羊,年收入近7万元,不仅实现了脱贫,还带动了10余户贫困户脱贫。
引项目
精准引入扶贫项目
形成特色产业发展布局
河沙镇梓桐村、赤岩沟村只是船山扶贫攻坚成果的缩影,记者从船山区扶贫移民局获悉,船山区将产业发展项目作为精准脱贫的关键,依托永河、龙老复、唐桂三大现代农业园区,推动贫困村大力发展绿色果蔬、花卉林木、生态养殖、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。就在今年,贫困村发展特色种植、养殖等规模产业项目46个,打造乡村旅游项目4个,实施道路、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65个,为贫困户量体裁衣式制定帮扶项目2189个。
同时,2016年,船山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河沙镇“十里荷画”景区建成迎客,成功举办仁里镇桃花节、唐家乡骑游节,带动当地贫困村群众发展特色农家餐饮、精品果蔬采摘等产业;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,在全市率先建立31个贫困村电商站点,推动保升乡“遂州保生香等特色农副产品上线销售,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。
(记者 何飞 实习生 王瑞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