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栏的话
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会议强调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,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,规范人员选派,明确工作任务,加强日常管理,严明考核激励。
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,身处扶贫工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当下,全国有近20万驻村第一书记正奋战在脱贫一线。要扶真贫,真扶贫,需要锤炼一支过硬的驻村队伍。贫困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驻村工作队?他们在扶贫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?如何选派、管理驻村队伍,既强化监督,又能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?
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,关注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,呈现他们在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,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期待,解决选人不优、管理不严、作风不实、保障不力等问题,探索构建一支选派精准、帮扶扎实、群众满意的驻村工作队。
村民“等靠要”,脱贫干劲咋调动
河北滦平县大屯镇路南营村第一书记 杨远帆
一亩三分地,还得看天气。大屯镇路南营的情况比我预想的更糟些。
第一次村民代表会,难住了我。“你就说我家那屋顶啥时候给修吧!”“凭啥他家给吃低保,我家不给吃,公平不?”
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,各算各的“小九九”。
为啥?因为穷惯了。乡亲们一年到头种玉米,温饱将将够。日子一紧,便有蛮不讲理的:“你瞅瞅那些好手好脚囫囵个儿,没钱了就去政府闹,哪回不是仨瓜俩枣的带回来。我也闹去!”
不劳而获,这在村里传播的速度是最快的。于是,部分群众总希望抱着贫困户的饭碗,甚至以此为荣。
没了志气,再帮扶,也扶不起。扶贫咋扶志,才能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,是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。
到任后的头三个月,我走遍了全村4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厚厚的几本问题清单,既考验耐心也考验能力。贫困户的问题既有个性,也有共性。个性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诸如孩子上学、因病致贫等,共性则是长期以来在村里存在的顽疾,土地收益低,没有稳定收入。
要想让大伙儿有心气儿,就得给他们希望。恰逢兴春和农业产业园区落户村内,我们给大家讲流转土地的好处,起初很多村民不理解,“离了地,我们还能干啥?”“不中不中!”
一趟趟,一户户,拉家常、讲政策,掰开揉碎地劝,让大家感觉你和他一条心了,工作也就做通了。最终,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“一地生四金”,即流转土地挣租金、园区打工赚薪金、入股分红得股金、家庭代种收现金,人均年纯收入从2015年的2500元提升至2016年底的4100元。自从有了明显的生活改善,大伙儿的劲儿开始往一处使了。(本报记者 季健明整理)
工作头绪多,初来乍到咋适应
山西孝义市杜村乡西小景村第一书记 刘 卫
作为在城市生活的女同志,我没有农村工作经验。派驻前,地方对我们组织了系统培训,我又询问了有驻村经验的干部,提前做好了准备、端正了心态。
但深入基层后,我还是遇到了不小挑战。入驻的村子条件很艰苦,办公桌椅都没有,这些并不算什么,主要是有的村民对“上头派下来的干部”不够信任,一些扶贫措施无法推进。而且,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,有的村民间关系不融洽,“等靠要”思想严重,甚至有人提出“来开会要发点钱”。
农村工作千头万绪,我要做的不仅仅是扶贫,群众的生活细节也要多操心。作为女干部,情感细腻、有耐心是我的优势。所以,一开始我就扑下身子,让贫困户都存上我的手机号码,二十四小时开机。我的目标是:团结、和谐、能办的事儿都要尽力办好。工作有困难,我也不着急,陪着他们聊聊家常,耐心疏导,宣讲政策,慢慢地扭转思想。
群众认可我、信任我,调查摸底时他们才会说真心话,基层真实的问题才会暴露,我们才能对症下药。很多贫困户是因病致贫,我在医保领域工作,努力争取到了每年医疗救助的扶持。
驻村干部必须有耐心去倾听诉求、成为群众的贴心人、主心骨。(本报记者 马 原整理)
救急又救穷,精准识别咋入手
甘肃渭源县祁家庙乡烟雾沟村第一书记 吴 鲁
刚驻村时,有次在布什社入户摸底,有群众问我:“我家交了新农合,为啥娃娃生病了却不能报销?”因为当时对新农合政策不太熟悉,我一下子被问住了。我赶紧掏出手机查找有关医疗费报销的知识,并向帮扶队的队员请教了相关政策,给老乡一个简洁明了的解释。这让我很受触动。
农村低保户评选更容易被质疑。此前,因为三、四类低保户的评定标准不够明确,经过村民民主评议之后,有人能拿低保,家庭条件差不多的另一户却落选,矛盾便随之产生。这就需要干部们对低保政策很熟悉,帮村民们分析具体情况,讲透政策,打消疑虑。
在村里工作,我发现许多群众对现在的各项帮扶政策措施并不熟悉,甚至存在偏见。村民周荣昌的两个儿子均在外务工。入户走访时,我向他建议可为儿子申请劳动技能培训,老人拒绝了,理由很简单:为了培训回趟家,麻烦;培训还得花钱,浪费。我告诉老人,现在的劳务培训不需要农户自己掏腰包,培训期间政府还会给补助;农户接受培训后,拿到劳动技能资格证,就业岗位更好找。利弊分析清楚了,老人让大儿子报名参加了瓦工培训,有了手艺后再出去打工,收入增加了一倍。
要实现精准脱贫,驻村工作队不仅要精准识别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,更要帮他们领会可享受的政策,救急之后咋救穷,是困扰驻村工作队的一大心病。必须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长效脱贫路子,这是扶贫工作的根本出路。
(本报记者 柴秋实整理)
除了送钱物,基层党建咋加强
山东莘县王奉镇道庄村第一书记 岳远记
以前,挂职干部往往会帮解决一些打井、安装路灯等基本难题,但村民们期盼能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。
道庄村经济单一。过去,乡镇政府曾号召村民种植“双孢菇”大棚,镇里给建棚补贴,派技术人员指导,群众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,可最后却没有销路,出现了“要想穷种大棚”的笑谈。
如今,聊城市确立发展温室大棚规模产业,我带着政策落地措施来扶助,面对的是还心有余悸的农民。而且,因为村集体经济弱,村党支部涣散,整体带动能力不强。
这时,仅仅靠给钱给物拉资源,肯定不行,关键还要提高村支书的带头能力和水平,增强村支部的凝聚力。
2015年,村支书兼村委主任张成训上任,他是村民们认可的能人。我们通过共同学习考察,带领两委一班人进一步解放思想。同时,制定并落实好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完善党员干部管理机制,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书记任期目标责任制,实行村干部任期承诺制度,做好年轻后备党员的培养工作。按照“四议两公开”要求,设立对外公示牌,加大村务党务财务公开力度。强化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,外挂党员家庭户标识牌,把党员的活力激发出来。
这些举措让党支部真正发挥起领导作用。张成训带头成立了规模养殖600头驴的公司,两名两委成员带头砍伐自家宅基地上的树木,种栽枣树果木林。为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。
(本报记者 潘俊强整理)
出工不出力,第一书记咋监管
云南师宗县彩云镇红土村第一书记 朱文祥
不久前,因为请假没填报相关手续,师宗县纪委对五龙乡的一个第一书记进行全县通报,很多人觉得有点小题大做,但我觉得对扶贫第一书记严管很有必要。
第一书记是否认真履职,事关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。干部是从原单位派驻到村子里的,容易滋生“山高皇帝远”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”的不良心态。而乡镇或是干部所在的村子,对第一书记的日常管理会有顾虑,处不好关系,万一成了“敌人”,以后工作就不好开展了。如果没有外部监督,日常管理很容易走形式、走过场。现在,县纪委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专项纪律督查和抽查,有助于倒逼第一书记不懈怠,时时在状态。
不过,贫困村的工作细致入微,工作做得好不好,既体现在脱贫数据上,更体现在老百姓的认可度上。不同村庄情况差异很大,如果只是用表格一刀切,不仅很难反映第一书记的工作成绩,弄不好还伤了他们的心。
目前,第一书记的年度考核工作由县级“挂包帮、转走访”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,乡镇党委具体负责,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。干部们脱产参与扶贫,和原单位的工作、考核都有一定距离。因此,派出单位在资金、项目上的帮扶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要时常电话沟通,并定期到村里了解驻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。
再一点,对第一书记的日常管理,不能忽视选拔和提拔。选对了人,不用管也能干得热火朝天;选了“养老干部”或者“镀金干部”,出工不出力,再怎么加强日常管理也不容易出成效。
(本报记者 杨文明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