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9日,记者走进拟脱贫村蓬溪县赤城镇凉风垭村看到,春日的凉风垭村掩映在群山之间,干净整洁的农村马路上,连绵起伏的山坡两旁,烟田整齐划一,一排排小洋房鳞次栉比,凉风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曾经的贫困村,正在向美丽乡村“蜕变”。
住上好房子 村民过上好日子
站在成排的新房前记者看到,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党群活动中心、农民夜校等配套设施齐全,在凉风垭村,记者切身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。
“真是做梦都没想到会住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房子,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,太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帮助。”在凉风垭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,刚搬进新家的聂纯洋激动地告诉记者,他的妻子是智力残疾,家里的房子属于D级危房,以前窘迫的家境是他们最大的心病,如今搬进新居,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。
2017年,凉风垭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,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打造了美丽新居。据统计,仅集中安置就有27户,分散安置7户,安置人口109人,2017年年底全部入住。
发展产业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
山清水秀的凉风垭村曾面临的现实是:经济基础薄弱,基础设施落后,村民多以老弱病残为主 , 以前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农业,2014年 ,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仅为2360元。据统计 , 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、贫困人口267人。“贫困村”的“帽子”是压在凉风垭村人心里的痛。
“我的孩子们都在外工作,我身体好,正想找点事做。现在好了,路修通了,更多的涉农企业愿意到我们村来投资兴业,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干活,不仅每天有70元收入,还能锻炼身体,镇政府及村委会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好事……”这是3月29日上午,77岁的王美生在合作社干活时说出的心里话。
据了解,凉风垭村仅残疾人就高达40余人,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,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,村上土地撂荒严重,为解决这一问题, 2016年以来,村里积极探索“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经营模式,引进粮平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优质水稻,今年还引进了汇通药业种植瓜蒌和扶手,并向县扶贫移民局争取扶贫资金118万元,采取贫困户入股的形式,使贫困户全覆盖进入药材种植基地,“平时不仅可以在基地里务工挣工资,年底还能分红,今年脱贫很有希望。”贫困户陶孝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在基地务工能有70元一天,加上年底的分红,一年能增收4000元以上。凉风垭村村支部书记庞先明告诉记者,通过土地流转带动“就近就业”,实施“产业扶贫”,目前已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,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。
“精神脱贫” 助推脱贫攻坚
双下肢残疾的庞达芬此刻正在地里忙碌着,太阳挂在头顶,她的额头冒出细小的汗珠,来不及擦拭,只见她动作麻利地将一窝青菜放进身后的背篓里,“现在党的政策好,县残联给我配了电动三轮车车,这样我就能将菜运到县城里售卖,赚些钱贴补家用。”作为一名肢体残疾人,庞达芬自立自强、不等不靠,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,“现在扶贫政策好,但不能只靠党和政府,还要通过自己努力脱贫,日子过得才踏实。”庞达芬说。
“以前村民们争着要当‘贫困户’‘低保户’,通过一系列‘精神扶贫’措施,村民们“等靠要”的思想转变,社会风气明显好转。”凉风垭村“第一书记”吕毅说,“精神扶贫”犹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给凉风垭带来可喜的变化。
据了解,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,凉风垭村把“精神扶贫”作为发展产业、改善村容村貌的重要抓手,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,加强精神文化领域的宣传、教育、引导和培训。凉风垭村通过开展“农民夜校”、“重道德 传家风”教育宣讲主题讲座等一系列活动,引导村民投身精神文明建设,助推思想素质提升,实现贫困村从思想建设层面走出贫困。 (黄祎然)